当前位置:

首页>污染防治>环保动态

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实现连续“双提升”

发布日期:2020-01-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2019年,市生态创建办、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张兵书记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的批示要求,强化目标管理,采取多种举措,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调查得分83.09,全省排名从2017年的第11位、2018年的第10位、提升到第8位;“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全省排名从2017年的第11位、2018年的第8位、提升到第6位,三年实现了连续“双提升”。

一、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实际治理成效取信于民。2019年,全市73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中三类以上水质占比65.8%,同比增加24.7个百分点;全市交接断面考核结果优秀;8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1.3%,同比增加14.0个百分点,地表水质改善幅度列全省第1位。嘉兴市区PM2.5浓度35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跨入达标城市行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0%,在杭嘉湖地区率先达到80%。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为87.2%;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

二、以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的实绩问效于民。开展六轮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行动,建立了“六最”工作法。最高标准抓整治。对标对表2022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目标,全部办结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信访件,长江经济带交办的5个问题完成3个,并举一反三,全面整治。最严机制抓整治。建立生态环境督察、季度报告和年度述职制度,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并明确了35个市级责任部门130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最广覆盖抓整治。强化“五水共治”,建成“污水零直排区” 132个、美丽河湖80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4.1万个;强化“五气共治”,投入10.6亿元对七大重点区域实施臭气废气治理。最快速度抓整治。对照问题清单,拉条挂账、限时销号。如,海盐县仅用1年时间,就投运了海盐光大能源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最强监管抓整治。全年查处行政处罚案件1436件,处罚款1.33亿元,案件数和处罚额均居全省第二,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数全省第一。最严问责抓整治。强化专项督查,压实各主体责任;强化考核奖惩,发出“蜗牛奖”预警4个;强化问责力度,对41名干部实施精准问责,其中科级以上干部18人。

三、以公众参与和监督听民声察民意汇集民智。多渠道动员公众参与。在“万人大排查、百日大整治”攻坚行动中,全市成立了10支“嘉兴市民生态环境巡查团”,并在各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建立分队,参与人员45万余人次,排查整治问题6059个。市区2个饮用水源地、9家环保设施和25家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有组织地向公众开放,全市共组织公众开放活动78次,参观人数近4000人,经实地切身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公众获得感、信心度和满意度。组建了150多人的“嘉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宣讲团”,赴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宣讲活动220余场,受益人数近5万人。多平台鼓励公众监督。制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实行最高10万元的举报奖励;支持舆论监督,分别在嘉兴日报、嘉兴电视台开设“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一线调查·聚焦污染源”栏目,刊发播出报道158篇,集中曝光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暗访拍摄了《嘉兴市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长江口非法倾倒垃圾案启示录》,毫不留情揭露全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发动了一场保卫生态环境的人民战争。

四、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提振信心凝聚民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高强度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全年共发各类宣传报道1195篇。依托读嘉和《南湖晚报》讲述了65位“环保人的初心”故事。开展了央媒省媒“蓝天保卫战”联合采访和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风活动。在市级主要媒体开设宣传专栏,制作播放生态建设成效宣传片;在市区大型LED显示屏、楼宇道闸、社区阅报栏、公交候车亭等开展户外宣传;通过移动通讯商、腾讯微信朋友圈、校讯通、农民信箱等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宣传,凝聚社会共识。连续第四年举办重点排污单位培训,受益企业累计超过3000多家次。2019年首次邀请百余家环保公司举办技术推洽服务会,向市级重点排污单位推介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举办第二届“美丽嘉兴,我是行动者”摄影比赛和“嘉兴环保小卫士”评选。举办25场“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公益巡演,受众近5万人。新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个和市级绿色学校40所,近3万人参与相关活动,为我市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凝聚更加广泛的社会智慧和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隐私说明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主办 电话:0573-82532725传真:0573-82159871

地址:嘉兴市新气象路618号 建议IE7.0以上,1024×768浏览效果最佳 浙ICP备2022025713号 网站标识码:330400001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9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