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污染防治>环保动态

海宁高标准严要求,坚决打好碧水持久战

发布日期:2020-07-0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对于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典型江南水乡海宁而言,意义尤甚。今年以来,海宁市坚持以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为统领,紧盯重点,聚焦难点,以改善水质为核心,打造优质水生态,高标准建设“污水零直排区”、高质量推进美丽河湖、高水平落实“河长制”,推进全域水环境高水平治理。1-5月,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64.3%,同比提高42.9个百分点。

一、高标准推进“零直排区”建设,不断夯实治水基础。

(一)加强组织保障,进一步压实责任。把“污水零直排区”作为当前治水的关键,形成了各镇(街)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氛围,市级部门强化联动形成合力,层层传导压力,指导督促园区内重点企业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做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指导和监管,确保排查到位、检查到位、各类建设单元施工质量到位。

(二)注重细节落实,进一步提升质量。指导各地各部门对照建设技术标准,加强项目建设监管,精细化施工环节,高质量推进整改落实。在全面铺开建设的同时,发挥优秀点位的示范效应,工业园区类、生活小区类、其他类、六小行业类分别要有高标准建设区域,重点做好学校、医院和农贸市场的高标准建设。

(三)加大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理念。通过多种传媒渠道大力宣传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获得居民对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切实加强对沿街店铺的管理,及时纠正陋习,不断提高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保持水环境治理成效。

二、高水平推进“河长制”提档升级,强化治水制度保障

(一)加强河(湖)长制体系制度建设。出台《海宁市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河(湖)长架构,细化各级河(湖)长职责,明晰各部门任务。通过优化河(湖)长巡查制度,落实“一河(湖)一策”,鼓励公众参与“绿水币”制度治水护水。

(二)加大河长考核力度。建立河道问题有发现、发现有积分、积分有奖励、奖励有保障等“四有”机制,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治水护水的积极性。健全河长巡河、河道健康评估和在线考核制度,实现市、镇、村三级河长电子化考核实现“全覆盖”。持续抓好河长述职,充分展示河长履职情况,促进经验交流。

(三)推行“科技+河长”。利用海宁市“五水共治”智慧平台,安装“清三河”防反弹、水质监控、城市排涝管控等实时监控系统,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知河长前往处置,做实信息对称。智慧平台远程操控模块可遥控部分工程设备,提升了河长工作效能。上线“潮乡智慧河长”移动终端,巡河数据全部实现信息化化采集、网络化上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交办,提升了管理效能。充分运用后台监控功能,确保河长巡河情况准确无误反馈,有效督促河长履职。使用无人机辅助巡河,比人工巡河视野更广、清晰度更高、速度更快,大大提升河长巡河的质量和效率。

三、高质量推进美丽河湖,打造优质水生态

(一)坚持转化思路。从传统“工程治理”逐步向“生态治理”转变,由“净水”往“美景”深入。美丽河湖将围绕全域统筹、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因地制宜、文化引领、共享共管六个原则进行建设。同时,把美丽河湖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河长制”工作等结合起来,推进河道生态化治理,打造沿江、沿河美丽乡村风景线。

(二)坚持水岸同治。由原来的单一河道整治变为区域性连片治理,由单纯的清淤变为集清淤、生态护岸、绿化、绿道于一体的流域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景观净化装置1600余处,放置水生植物岛15万平米,从景观和感观两方面提升河道“舒适感”。打通河道绿道瓶颈,实现全城绿道串珠成链、连线成网,构建全域河道绿网、美丽水网。近年来全市建设河岸绿地15万平方米,美化农村河道900余公里,精致化打造滨河绿道150公里,修建河湖农民公园367座,建成沿河微绿化景观点1743处,实现了乡乡有精品、村村有景观。

(三)坚持示范引领。打造美丽河湖新标杆。以全省首批河湖标准化管理试点县(市、区)创建为契机,完成《海宁市河湖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编制,确立了“责任明晰、协调有序、行为规范、保护有力、监管严格、保障到位”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两年间,海宁成功建设浙江省美丽河湖3条(个)、嘉兴市乡村美丽河湖10条(个),省、市“美丽河湖”创建项目遍布海宁所有镇、街道。全市的城镇、农村的美丽河湖建设“放在一个盘子上”谋划推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隐私说明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主办 电话:0573-82532725传真:0573-82159871

地址:嘉兴市祥和路516号 嘉兴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 建议IE7.0以上,1024×768浏览效果最佳 浙ICP备2022025713号 网站标识码:330400001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9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