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最“小”的事,为嘉兴的蓝天碧水而战——王知明: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见一个查处一个 | |||
| |||
N晚报记者 吴晓宇 实习生 张 瑜 照片由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提供
王知明任职于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环保二所,负责监管洲泉镇、河山镇、大麻镇,涉及企业上千家,重点监管的企业有100多家。 从事环保工作8年多,王知明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接触一家新企业,他都要仔细研读该企业的环评报告,首先对生产工序、产污环节和污染物治理措施有所了解,然后到实地勘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我大学就是学环境工程的。环保工作做得多了,也就得心应手了。”王知明认真地说。
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 见一个查处一个 今年8月,有村民举报,一家废品收购站涉嫌非法收购处置废油漆桶。当天中午12点,王知明和所长一起前往现场勘察。 现场四处散落着废油漆桶、废涂料桶和废油墨桶,地上是油漆、油墨和涂料的残余;有一台打包机,打包机内放着一个废桶包;有一辆叉车,用来运输废桶包;还发现7个袋子,里面装着废桶内清理出来的残渣和废品。 面对眼前的狼藉,王知明先是惊讶了一下,随后立即反应过来将现场的证据保存好,并迅速联系当地派出所,对当事人进行扣留。做笔录时,被问到那些油漆桶和废桶包是干什么用的,打算怎么处理,当事人却回答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企图蒙混过关。 据村民反映,该废品收购站内有十几个打包好的废桶包,但现场勘察时却没有发现,可见当事人是听到风声转移了。执法人员向派出所提出,通过查看附近监控来搜寻证据。最终,在收购站几公里外的一个堆场内找到了14个废桶包,称重超过11吨。见执法人员摆出事实铁证,当事人心虚了,只能如实交代事情的经过。根据危险废物名录,回收的废铁桶属于危险废物,该废品收购站的负责人涉嫌非法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按程序移交公安。 “这种大的铁质油漆桶一看就是企业废弃的。”王知明说,“工业用的油漆桶,属于危险废物,必须要找有资质的机构来进行规范处理。像这种露天的废品站,没有遮盖,直接将里面的油漆倒出来,不仅让难闻的气味飘散到空气中,而且还会在下雨时顺着雨水流到外面去,对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这种情况,王知明见一个查处一个。以前,污染环境的行为还是比较普遍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有力查处、整改,这种现象已经大幅减少。“嘉兴的环境在慢慢变好,我们环保人一直以来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过程很辛苦,但觉得很值得。”王知明说。
处罚不是目的 最终要改正错误 这8年,王知明一直在环保基层工作,到场检查、发现问题、调查立案、监督改进、最后收验,接触的信访人和企业也多。 对于环保问题,很多企业的老板并不上心。王知明也曾苦口婆心地劝说过,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这些企业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实际上并不会真正落实。“就跟小孩子一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王知明打了个比喻,“这种情况使用处罚的手段比较有效。” 查出问题,王知明要求企业一周内完成整改。一周后复查,企业确实整改好了。“这种情况不是非要处罚才行。”王知明想得很明白,“处罚不是目的,改正错误才是目的。”处罚只是一种手段,服务企业也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是宣传环保意识。大家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付诸行动。 “我只是在做好我的本职工作。”王知明说,“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其实挺平凡的。”盯牢企业的环保工作,及时发现污染点,消除潜在隐患,他干的都是基础工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王知明说,虽然做的是些看上去的“小事”,但只要一件一件地做,日积月累,环保工作取得的效益是无限大的,“嘉兴的蓝天碧水,有我们基层环保人员的付出,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