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做好“生态湿地”文章 精细化科学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 |
|||
|
|||
海宁始终把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为重点,建成海宁市长水塘水源生态湿地及泰山港水源生态湿地。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优化系统运营管理,充分发挥河网水质净化作用,为市民喝上“放心水”打下重要基础。2020年3月,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采样监测结果显示,两个湿地出水水质中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化学需氧量、总磷等28项主要指标均达到了Ⅱ类水水质标准,是海宁“五水共治”以来首次达到Ⅱ类水水质。 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打好精细管理基础 一是打造专业管理队伍。结合运行管理实际,有针对性地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展日常管理工作,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团队成员中有副高级工程师1名,中级工程师2名,具备较强的湿地运营管理专业技术水平。团队组建以来,始终致力于生态湿地系统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测与分析,建立和完善生态湿地管理档案,积累了生态湿地水质监测、运营管理、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和重要成果。 二是抓好管理制度建设。构建湿地管理体系,出台《水源生态湿地维护管理总则》,建立水源地巡查和水质监测制度,设置湿地安全管理机构,明确湿地管理各岗位职责,建立湿地生产管理制度,制定湿地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完善优化湿地工艺操作流程,安全管理、运营管理等工作均形成标准化管理记录台账,制定奖惩制度,激发湿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创造能力。 三是落实协调联动机制。多部门联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检查,对两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及相关现场进行巡查,做好相关问题的整改;出台《海宁市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部门属地联合开展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演练并取得成功,切实提升与相关部门的协作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二、打造多维监控体系,筑牢水源安全防线 一是严密构建视频监控网络。由于水源生态湿地面积大,地形复杂,湿地处理工艺流程较长,在配备保安和工作人员对湿地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检的同时,还在生态湿地取水闸站、提升泵站、出水闸站、配电间、内部主要通道等重要点位设置24小时视频监控,并与自来水厂、环保监控平台实现监控数据共享,视频监控系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湿地的安全运行系数。 二是坚持抓好巡查保护工作。每月组织人员对水源保护区主河道及保护区范围内支流和陆域进行巡查不少于一次,重点检查保护区范围内设施设备、河道保洁、绿化植被、面源污染、垃圾堆放、水质变化情况等,同时留存照片做好书面记录。自巡查工作开展以来,水源保护区自然环境、治安环境、水质环境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科学开展湿地水质监测。建立水源生态湿地水质监测及预警网络,在湿地进水口设置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对pH、氨氮、TOC、总磷、总氮、浊度等重要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报警,当发生突发性水体污染事故或水质突变时,可根据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大提高湿地和自来水厂的抗风险能力。每日采湿地进、出水水样送自来水厂分析室检测,每月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做湿地进、出水全分析检测,每季度对生态湿地预处理区、根孔生态净化区、深度处理区等关键工艺段水质做全分析检测,并对上述检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客观评估湿地各工艺段水质净化效果,全面掌握湿地进出水水质变化趋势。 三、加强技术创新研究,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技术交流合作。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对生态湿地系统进行跟踪监测,科学指导湿地运营管理;获取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运行调控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和经验,探讨水源生态湿地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二是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围绕生态湿地功能区水质变化、堵塞情况、微生物变化、浮游生物变化、水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科技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成果。2014年浙江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平原河网饮用水源提质科技示范工程”通过省科技厅验收,项目共有“浮动式充氧拦截净化装置”等8项新型实用专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增强了水厂抗风险能力,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社会与生态效益显著。 三是注重研究成果运用。探索两个湿地合理利用峰谷电运行的节电模式,针对湿地植物床植物养护收割成本过高的问题,在不影响水质达标的前提下进行收割周期对比试验,适当节约湿地绿化养护成本。通过增设生物浮球、纳米曝气、人工生态浮岛设施,使湿地更加生态化、多样性;低温期采用高液位运行,延长在湿地的停留时间,合理种植浮水植物,提高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等指标的去除率;高温期控制各段液位,调配各区运行方式,保持浊度在合理的20-30NTU,严格控制藻类繁殖。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