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污染防治>环保动态

海宁市擦亮“三色”打造乡村“美丽河湖”水美工程

发布日期:2020-04-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对于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典型江南水乡海宁而言,意义尤甚。面对人民美好生活对水资源、水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2018年起,我市落实省、市有关部署,实施美丽河湖建设行动,以实现全域美丽河湖为目标,全力打造乡村“美丽河湖”水美工程,以美丽河湖串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一村一池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湖一风光”的全域水美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良好的河湖生态环境已成为海宁最具软实力的小康成就与最具幸福感的民生福祉。

一、擦亮美丽河湖水清本色,河湖短板基本补齐。念好“截”字诀,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阻断污染源进入全域乡村水环境,近年来,全市铺设收集管网6380公里,新建或改造化粪池9.4万余户,建设厨房隔油池34.2万余只,改造洗衣房洗衣板1.2万处,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域全覆盖,基本做到了农村生活污水不入河,累计受益农村居民9.55万户,显著提升了全市农村水体流域水质。治好“小”水体,海宁从农村小微水体入手,提出“基层治水专业化、目标进度明细化、截污纳管网格化、微小治理连片化、水体剿劣全民化”目标,各级党员干部群众担任全市3000多个小微水体的“浜长”“池塘长”“渠沟长”,同时对河道支流上按照节点和地域进行细分,在河长基础上增设若干“段长”,成为“河长制”有效补充,实现农村小微水体“零距离”监管,水体提升取得良好效果。水质“三级跳”,近年来,海宁通过“截、治、清、修”工作法,攻克浙北平原地区水质提升难题,有效提升了全域水环境质量,全市跨行政区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连续3年优秀,2019年全市46个市级河长制考核断面Ⅳ类及以上水质水体占比91.3%,Ⅲ类及以上水质水体占比54.3%,均创历史最佳。

二、擦亮美丽河湖生态底色,河湖治理全面推进。坚持多规合一,编制出台《海宁市水域保护规划》《重要区域水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定全市河流水域“红蓝线”,做实全市“一张蓝图、一套标准、一个系统”,全市的城镇、农村的美丽河湖建设“放在一个盘子上”谋划推进。两年间,海宁成功建设浙江省美丽河湖3条(个)、嘉兴市乡村美丽河湖10条(个),省、市“美丽河湖”创建项目遍布海宁所有镇、街道。坚持开源增流,一方面增加蓄水容量,一方面增强水体流动,用好调、通、运、治“四字法”,开挖拓浚水域,打通断头河浜,配建闸站、翻水站等引配水工程,沟通水系、盘活水体。“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打通断头浜80余条,全市水面率从7.11%增加到了7.8%,蓄水容量有效提升;先后完成上塘河“生态绿墙”工程、市域西部活水工程建设,有效促进区域水体流动,仅2018年上塘河流域引调水量突破12500万方,相当于翻了10个西湖的水量。坚持水岸同治,由原来的单一河道整治变为区域性连片治理,由单纯的清淤变为集清淤、生态护岸、绿化、绿道于一体的流域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景观净化装置1600余处,放置水生植物岛15万平米,不仅净化水质,还能成为河道景观的一部分,从景观和感观两方面提升了河道“舒适感”。

三、擦亮美丽河湖潮乡秀色,河湖景观“一域一品”。打造“美丽水网”,实施乡村美丽河湖细胞工程,打通河道绿道瓶颈,实现全城绿道串珠成链、连线成网,构建全域河道绿网、美丽水网。近年来全市建设河岸绿地15万平方米,美化农村河道900余公里,精致化打造滨河绿道150公里,修建河湖农民公园367座,建成沿河微绿化景观点1743处,实现了乡乡有精品、村村有景观。打造“公园圈”,以“5分钟健步圈和5公里公园圈”的标准,实施美丽河湖功能化提升,重点实施了洛塘河、鹃湖、长山河、洛溪河等滨河绿道工程,连通了西山、东山、梅园公园等一个个水岸公园,贯通了横塘河、市河、麻泾港等一条条大小河道,近年建成河(湖)岸绿道全线长达150公里,绿化彩化河道900余公里,初步实现了“邻水而居、逐水而娱、亲水而行”。打造“特色景观带”,以海宁“潮文化”“名人文化”和产业特色为内涵,将特色民风、和谐乡风、文明家风等地方人文融入水美工程建设,打造果园飘香富农路、桑田绿韵宜居路、花海布艺小康路、农耕文化体验带四条“美丽河湖”乡村旅游精品线,目前已全部建成开门迎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关于我们|隐私说明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主办 电话:0573-82532725传真:0573-82159871

地址:嘉兴市新气象路618号 建议IE7.0以上,1024×768浏览效果最佳 浙ICP备2022025713号 网站标识码:330400001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9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