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部署 实攻坚 重创建 建体系——南湖区聚力治水打出全域共治“组合拳” |
|||
|
|||
近年来,南湖区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以“美丽南湖”建设为抓手,围绕断面水质改善提升总目标,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和“美丽河湖”创建,打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擂台赛”、打好“五水共治”接力赛,全面发力跑出综合治水“加速度”,凝聚全域共治的治水作战体系,1-4月份全区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自2017年以来首次出现“优秀”,1-5月份全区11个市控断面Ⅲ类水占比81.8%,较上年同比提升54.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一、以“三不”要求抓部署,吹响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冲锋号”。以问题为导向,区委区政府紧锣密鼓先后多次部署召开全区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以担使命、见真招,打好以水、气、废、土为重点的四大“攻坚战役”。 一是以问题曝光为切入点,狠抓督查整改不懈怠。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展和督查通报机制,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行动,对督查暗访发现的100多个涉及水气固等典型问题通过PPT照片、视频片形式进行会议播放并通报,1-5月,区生态创建办联合相关部门共出动580余人次,蹲点督查4次,下发督查通报5期,共曝光交办涉水问题100多个,树立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公示牌44块,持续加大督查力度,确保问题整改销号。 二是以百难问题为突破口,夯实整治力度不削减。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百难问题破解”行动方案,围绕各条线各领域的难点焦点问题,形成100个左右“百难问题”清单,将全域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进一步落实的问题、断头浜河道圈养整治难的问题等多个涉水问题列入第一批区级部门、镇街道合力破难项目,建立会商协调、主从同责机制和定期通报、清单销号制度,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和全力破难的良好态势。 三是以十大工程为主抓手,强势推进任务不松劲。以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2020年实施方案为重点,列出水、气环境质量提升6项攻坚清单,排出嘉兴工业园区(东区)整治提升、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十大工程项目,明确牵头单位、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污水零直排”建设等十大工程正在按计划推进中,确保打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翻身仗”。 二、以“三子”举措实攻坚,展开健康“四塘”整治“大会战”。以整治为重点,围绕全区5个重点断面水质改善任务,凝心聚力、创新开展以平湖塘、嘉善塘、海盐塘、三店塘4个河湖为重点的健康“四塘”整治行动,全面打响水环境改善提升的攻坚战。 一是重调查摸底,列出涉河问题的“单子”。依托“智慧环保”,强化协同作战,利用治水船、无人机等开展水陆空多方位巡查排查,出动无人机、治水船只6批次,以各镇(街道)为单位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对“四塘”上下游、陆域1公里范围开展全面排查巡查,从入河排水口、岸上污染源、水体水质和水面保洁质量等方面深入细致排查,共排查重点断面5个,已列出涉及污水零直排、农田退水和水产养殖等4大类问题清单共计160余个。 二是抓综合施策,开出标本兼治的“方子”。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清单,重点落实水产养殖尾水规范整治、农田退水污染生态拦截等分类治理措施,将重点断面陆域纵深1公里范围的154.3平方公里列为水质提升攻坚断面重点控制区,加速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农田氮磷拦截沟渠或生态缓冲区建设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目前已完成9个农田退水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建设,有序推进1个镇、3个市级以上工业集聚区、80个生活小区的“污水零直排”建设。 三是强整改推进,压实精细管理的“担子”。狠抓深化排查整治工作,通过召开11个主体和有关部门的部署会、推进会,通报进展情况、点出存在问题,通过开展不定期的巡查,建立“四塘”行动进展情况每月调度机制,针对当前水质变化实际,组织开展“四塘”支流走航监测,排查确定重点污染源,形成重点断面“一点一策”分析方案,目前已累计排查点位500多个,其中入河排水口230多个,务实推进健康“四塘”行动精细化“扫雷”。 三、以“三度”拓展重创建,打造守护“美丽河湖”“新典范”。以点带面,区域联动,借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乡村振兴、全域秀美为契机,从创新方法、凝聚共识、促进经济三个维度深入推进“美丽河湖”创建,促进乡村振兴,共享绿水红利。 一是创新星级评定力度,扩容创建提档“资源库”。自2018年率先创新实施星级“美丽河道”创建方案,形成全域创建格局。通过晒水质、晒美图、晒活动、晒排名、晒人气的“五晒”形式,3年来,累计投资10.9万元,评定2批共27条区级五星、四星级“美丽河道”,发放创建奖励资金325万元,在区级评选基础上,已推优创建省、市“美丽河湖16条”,去年,凌公塘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二是创美生态品牌深度,浓厚创建护河“大氛围”。治水护河是共建共享的过程,以共青示范河创建为抓手,与河道沿线农户签订《护水公约》。累计组建了18支684人的志愿护水队,组织开展“河小二”、“大手拉小手”、“垃圾不落地”、“党员来巡河”等各种活动,并创设巡河定向赛、沿河随手拍等46个宣传品牌,形成并激发全民宣传劝导、巡河护河的自觉性。 三是创优水美乡村广度,赋能创建发展“新经济”。开展美丽河湖“村游季”活动,助推“美丽河湖”向“美丽经济”转化。王祥浜、许车浜2条河道所在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深受游客欢迎;在王祥浜上开展的皮划艇运动形成特色,岸上“灼华居”民宿成为网红打卡点,2019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经济收入300余万元;界泾港依托农村文旅建设,发展水上画廊·游船项目,沿岸打造蓝莓、花木、芳香等6个休闲产业园,2019年经济收入1500余万元。 四、以“三力”联动建体系,着力构建长效治水行动“新格局”。以提档为契机,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联动协作机制,狠抓制度规定落实,千方百计汇聚各方之力,让治水成为工作生活新常态,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一是河湖长制提档引领长效治水执行力。制定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工作方案,全面启用试用新的“智慧巡河APP”平台,组织开展河湖长制信息系统提档升级培训会,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建立河湖长履职积分与河湖健康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指标,切实当好河湖管理的“领队”。 二是线上线下巡河汇集全民治水凝聚力。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全省开展“巡河大PK,秀水大作战”线上活动为契机,线上线下发动近千名区镇村三级河长、机关干部和市民群众参与巡河,感受治水变化,共护红船绿水,提高群众对“五水共治”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累计有66名获得活动优胜奖和幸运奖。 三是“民间河长”上岗拓展公众监督影响力。全区新招募的122名“民间河长”经过集中培训并颁发《嘉兴市生态环境监督员证》后已正式上岗,通过监督所属监督区域内的所有河道、湖荡等地表水保护,进入重点工业园区或工业集聚点进行巡视探访等,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逐级及时反映,持续有效地关注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公众“走进来、讲出去”,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