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来到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交界处的麻溪港,看到一架全自动水葫芦打捞机正大口“吞吃”水葫芦。对于秀洲的村民来说,即使入夏以来气温逐渐攀升,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水葫芦大面积暴发了。 “2013年以前,这一带工业比较发达,上游吴江区的纺织印染厂随意排放废水,河面上的水葫芦很多,别说鱼虾活不了,连水都浑得跟‘藕粉’一样。”回忆起曾经的“垃圾河”“牛奶河”,秀洲区王江泾镇西雁村党总支书记、麻溪港村级联合河长许文伟感慨万千。吴江区和秀洲区水系连通,界河长达39公里,处于下游的王江泾镇成了污染水体的“接盘人”。那时候,两地治水各管各的,垃圾污染随着河水流动,厘不清治水责任,成了“冤家”。 2013年起,江苏、浙江分别开展了“两减六治三提升”及“五水共治”行动,开展纺织印染厂提标改造,腾退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本省实现水清岸绿打下了基础,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界河的水问题。 2016年12月,借着全面深化河长制的东风,秀洲、吴江两地探索省际边界联合河(湖)长机制,任命了一批联合河长,竖起省际边界联合河(湖)长公示牌,以水葫芦整治为切入点开展联合治理。许文伟说:“现在,秀洲、吴江两地河(湖)长每月至少巡河3次,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水葫芦问题也解决了,‘冤家’变‘亲家’。” 不仅是秀洲和吴江,自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以来,江苏、浙江、上海提档升级省际边界联合河(湖)长制,从联合河长、水质联合监测、水环境联合治理、水环境联合执法、水环境联合保洁等五方面探索形成“五位一体”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以河道保洁为例,2020年,苏浙沪三地59条交界河道和7个交界湖荡实现全年常态化联动保洁作业,共出动1200多船次,打捞处置水葫芦3万吨。 年初以来,苏浙沪先后组织开展了省际边界河湖专项督查活动、青昆吴嘉河湖管护工作讨论会、“金嘉毗邻碧水保卫战”劳动和技能竞赛总结表彰会暨2021年“碧水行动”工作推进会等“联亲”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河湖范围及责任主体,也加大了跨界河湖长制及人才培养力度。 “如今,围绕跨界河湖治理,三省市共建共享治水制度、技术与平台,不断提高联防联治水平,原来的劣Ⅴ类水也提升到了现在的Ⅳ类水、Ⅲ类水,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嘉兴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 |